“电缆绕包质量直接决定绝缘性能,而机头绕包工艺则是关键中的关键。” 作为电缆制造的核心环节之一,绕包机头的操作直接影响到电缆的耐压性、屏蔽效果与使用寿命。本文将深入解析电缆绕包机头的工作原理、标准操作流程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案,为从业者提供实用技术指导。
电缆绕包机头是完成绝缘带、屏蔽层或铠装层螺旋缠绕的核心设备,其核心功能是通过*精密张力控制*与角度调节,确保绕包材料均匀覆盖电缆导体或内护套。绕包过程中需满足三大要求:
材料检查:确认绕包带无毛刺、破损,宽度公差≤±0.2mm;
机头校准:调整导轮间距与角度,确保绕包带路径与电缆轴线呈预设夹角;
张力设定:根据材料类型(如铝箔需低张力,玻纤带需高张力)设定伺服电机参数。
引线固定:将电缆导体穿过机头中心孔,用胶带临时固定绕包带起始端;
低速试绕:以5-10m/min速度试运行,观察绕包重叠率与平整度;
动态调整:实时监测张力波动(偏差需<±5%),通过PID控制系统自动补偿。
重叠率计算:公式为(带宽-节距)/带宽×100%
,节距过大易导致间隙,过小则浪费材料;
温度补偿:尼龙等高分子材料需预热至40-50℃,避免低温脆裂;
换卷衔接:采用双轴自动切换装置,确保新旧卷材接合处重叠长度≥50mm。
成因:张力不均、导轮偏移或材料受潮;
对策:清洁导轮表面,检查气压缸压力值(建议0.4-0.6MPa),使用恒湿仓储材料。
成因:张力超限、导轮边缘锐利或材料质量缺陷;
对策:更换陶瓷导轮(摩擦系数≤0.1),采用带边缘倒角的绕包带。
成因:节距设定错误或伺服电机丢步;
对策:重新计算节距公式,检查编码器信号线是否屏蔽良好。